败将,扩大战果,收拾残局的事了。可惜由于项羽的兵力单薄,追击战并未产生多大效果,刘邦诸将收拾残兵汇聚荥阳,顶住了楚兵的追击。

垓下之战
  楚霸王四年八月,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;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、彭越等人的军队,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。于是,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“鸿沟和议”,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:鸿沟为界,划分天下。随后,九月,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、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。刘邦也欲西返。但是,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,张良、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,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。张、陈二人认为:“汉有天下太半,而诸侯皆附之。楚兵罢食尽,此天亡楚之时也”,建议“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”(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)。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,遂背约,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。大军追至夏南时,刘邦约集韩信、彭越南下,共同合围楚军。五年十月,刘邦亲率二十余万大军追击十万楚军至固陵(今河南太康)。但此时,韩、彭二人没有一个出兵配合刘邦。项羽知道后大怒,于清晨在此地发动突然反击,斩杀汉军近两万余人,再次将汉军击败。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,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,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。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:“诸侯不从约,为之奈何?”张良回答:“楚兵且破,信、越未有分地,其不至固宜。君王能与共天下,今可立致也。即不能,事未可知也。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,尽与韩信;睢阳以北至谷城,以与彭越:使各自为战,则楚易败也。”于是,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,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;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。就这样,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,终于搬动了韩、彭二人,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,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,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。垓下之战随之开始。齐王韩信亲率齐军从齐地南下,占领楚都彭城和今天苏北、皖北、豫东等广大地区,兵锋直指楚军侧背,自东向西夹击项羽;梁王彭越率军数万从梁地出发,先南下后西进,于刘邦本部军共同逼楚军后退;汉将刘贾率军数万会同九江王英布、合兵十万,自淮北出发,从西南方发动对楚地的进攻,先克寿春,再攻下城父并将此城军民全部屠尽;而镇守南线的楚将大司马周殷却在此时叛楚,先屠灭六县,再与英布、刘贾会师,随后北上合击项羽;同时,得到关中兵丁补充的刘邦则率本部军二十万出固陵东进;汉军五路大军、合计近六十万之众,形成从西、北、西南、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,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。楚霸王四年十二月,刘邦、韩信、刘贾、彭越、英布等五路大军于垓下(今安徽灵璧东南,一说今河南淮阳、鹿邑间)基本完成了对10万楚军的合围。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,指挥大军作战。韩信命刘贾、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,命彭越军自北封闭通路,韩信军三十万于刘邦本部军主力则合成一股,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,展开决战!韩信率主力大军四十余万,排出了这样一个阵形:韩信亲率三十万大军居中,为前锋主力;将军孔熙率军数万为左翼;陈贺率军数万为右翼;刘邦率本部主力尾随韩信军跟进,将军周勃率军断后。而项羽方面,对于楚军而言,如今的情况即不能守、也不能退。后勤断绝、无粮而守,无异于坐以待毙,等死!
  就这样,战斗打响了。首先,韩信率五阵大军先行向楚军发动挑衅性进攻。项羽立刻率十万楚军发动中央突破作战,矛头直指韩信本部。项羽亲自率军出击,冲锋在前,楚军以骑兵在前、步兵在后随其冲锋。汉军接战,汉军出于下风。韩信立刻命令大军后撤,以三十万大军为屏障掩护指挥部和刘邦的十万人马向后退去。汉军且战且退,楚军则是继续孤注一掷的疯狂突击,项羽本人更加是一马当先,冲锋速度之快甚至将十万楚军将士统统甩在了后面,连楚军骑兵都没有一人能赶上。一路上,汉军如乌云一般层层叠叠,一眼望去,满山遍野。项羽率十万将士猛打猛攻,连破汉军数道防线,直杀向韩信本人。另一方面,当韩信以前阵为屏障掩护刘邦军回撤退避的同时,孔熙、陈贺所率的左右两军也自楚军左右两侧进行着夹击,其意思便是为了节制楚军进攻侧翼、分离楚军骑兵步兵之间的配合、迁制楚军进攻。
  经过半日厮杀,项羽依然没能突入汉军指挥部,韩信始终不断的向后退却,始终没有出现在项羽面前。而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锋,却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。当时的楚军,项羽本人脱离全军冲锋在前、冲开敌军一道道兵列线;后面是速度较快的主力骑兵急赶项羽、并将被项羽本人打开缺口的汉军散兵一一冲散踏过;而最后面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队,他们与未被骑兵踩死的汉兵一边厮杀一边继续追赶骑兵。楚军队形越来越散、越拉越长,已经渐渐失去了紧密的队形和互相之间的配合。战至下午,汉军中军一退再退,左右两军迂回急进,终于完成了前后夹击之势。汉军左右军随之投入了对楚军后方侧翼的进攻,以紧密的阵形两面压来,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。楚军将士殊死抵抗,两军官兵绞斗在一起,立刻陷入交战状态,将楚军步兵、骑兵一分两半,楚军攻势随之被迁制。项羽不得已,只好率残存骑兵回师而去、救援步兵。当得知左右军完成迂回并发动了对楚军后方步兵的进攻之时,韩信随即组织反击,并将刘邦主力以及所剩的全部中军投入反冲击。汉军向项羽和楚军前锋骑兵反扑而来。数十万汉军向楚军发起了前后夹击。项羽见势不妙,立刻率全军向反方向突围,冲开汉左右军的包围,退回营中。此战,楚军伤亡4万余。随后,韩信率领全军收拢此前被楚军冲散的部队全数压上,彻底包围了楚军大营至此垓下决战到此结束。

霸王别姬
  项羽战败回营,汉军围困数重,到了晚上,闻汉军四面大营皆有楚歌声,项羽大惊:“难道汉军已占了楚地么?为何楚人这么多呢?”满怀愁绪之下,他起身在帐中饮酒。项羽有位很宠爱的妃子,叫虞姬,经常跟着他;有一匹骏马,名字叫乌骓,经常骑乘。酒过三巡,项羽感慨良多,作歌唱道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(我的力量能拔起大山啊,我的气概能压倒当世,时势不利啊,乌骓也不再飞驰,乌骓不再飞驰啊!我该拿它怎么办?虞姬啊虞姬啊,我该拿你怎么办?!)歌唱了数阕。虞姬和道:“汉兵已略地,四面楚歌声,大王意气尽,贱妾何聊生!”(汉兵已经得到了楚地,四面都是楚歌声,大王的意气已经尽了,我靠什么活在世上呢?这首诗出自《楚汉春秋》不过后人多有怀疑,认为楚汉时期不会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)歌罢,虞姬凄然自刎(也有人说是项羽杀死了虞姬),项羽也流下热泪,左右都不敢抬头看他,这就是历史上的“霸王别姬”(四面楚歌这个计策,成功的扰乱了项羽的心,使他做出了突围的决定)。

东城快战
  项羽骑上马,选了八百精锐,趁着夜晚突围向南,天亮后,汉军发觉项羽离去,于是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,等他渡过淮河,随从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,来到阴陵时,项羽迷路了,他去问一个老农,老农回答:“左”往左去,陷入了一片沼泽,耽误了时间,汉军追了上来,经过一场激战,项羽又往东去,到达东城的一座山上,只剩下了28骑。项羽自忖不能脱身了,就对骑兵们说:“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,经七十余战,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,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,未尝败北,遂称霸天下,现在困于此,不是我不会打仗,而是天要亡我!今日是要决死战了,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,必定要胜利三次,为诸君击溃包围、斩将、砍旗,让诸君知道,是天要亡我,非我不会打仗。”于是他分骑兵为四队,此时,汉军围困数重,项羽对他的骑兵们说:“我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!”于是他命令骑兵们分四面向山下冲,约在山东面会合。项羽大呼驰下,斩杀一汉将。赤泉侯杨喜追项羽,项羽大喝一声,杨喜的人马俱惊,退后数里!项羽与骑兵分为三队,汉军不知项羽在哪队,就也分三队包围。项羽飞驰而出,又斩杀一汉将,同时杀近百人,再会合骑兵,仅损失两骑,项羽问:“怎么样?”骑兵们钦佩地回答:“和大王说的一样” 。

乌江自刎
  项羽在东城的战斗,重新鼓起他生存的希望,于是他想东渡乌江(在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),乌江的亭长停船岸边,对项羽说:“江东虽小,方圆也有千里,百姓数十万,也足以称王。现在仅臣有船,愿大王尽快渡江,若汉军追来,则无法走脱。”项羽听到这话,才知道西楚并没有失陷,巨大的内疚和对过去杀戮的忏悔之心,还有为了捍卫“霸王”的荣誉,同时也为了江东之地免受战火,于是他最终选择了战死沙场,而非过江,于是他说:“苍天要亡我,我为什么要渡江呢?想当年我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向西,今无一人生还,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而尊我为王,难道我就不觉得愧疚么?”想到此,他对亭长说:“我知道您是长者,我骑这马五年了,所当无敌,曾一日行千里,我不忍杀它,现在赐给您”。于是他命令骑兵全部下马以短兵迎敌,最后仅项羽一人就斩杀了数百汉骑,自己也负伤十余处。这时,他看到汉军中有他过去的部下吕马童,就对他说:“你不是我的故人么?”吕马童一看,马上对汉将王翳说:“这是项王!”项羽说:“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!”于是项羽自刎而死,时年30岁。项羽死后,王翳取了他的首级,其余汉军为了争夺项羽的遗体,自相残杀,死数十人,最后五个汉将分了项羽的遗体,都被封侯。至此,汉王刘邦统一天下的脚步再也无人能够阻挡,而一代西楚霸王,也在此结束了他辉煌壮烈的一生!

评价

综合评述
 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,坑杀战俘,放弃关中,怀念楚国,放逐义帝,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。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。刘邦手下萧何、张良、韩信、彭越、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,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,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,江东是无法抵挡的。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“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,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”这就是项羽的悲哀。兵上天才,政治蠢材。但政治上的失败,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。22岁起兵反秦,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,三十岁自刎乌江。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。在中国历史上,有无数的英雄人物。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。万军包围,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。战场上的纵横吟啸,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,像项羽这样的英雄,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。
  事实上,"项羽与刘邦不同,是名门之后,知书达理。项羽比常人热血十倍,愤怒时会狂暴如虎,憎恨时会大肆屠杀敌方军民,还有他流放并杀死奉为主公的怀王的行为都给人残暴的印象。同时,与此相矛盾的是,他厚待同伴,礼遇长者。这表现了项羽绅士的一面。"
  确实,"项羽能使人感到他伟岸的灵魂。但是,这伟岸的灵魂中,也隐藏了比常人更多的孩子气。这种孩子气,使他有时勇敢,有时表露出异常澄澈的感情。但是,孩子所具有的功利性和残酷性.他却无法控制。"项羽是这样一个不能用常理衡量的人。
  而且,"项羽好勇","以勇为衡量人的第一标准",因此,"项羽认为有功的都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勇将,对在后方做坚强后盾者的功劳不屑一顾"。所以"他的论功行赏,常常招致混乱和反叛,或是使人对他灰心失望"。
  项羽的性格也是失败的主要,他性格最大优点自信,最大缺点也是自信乃至于是自负,目中无人,骄横跋扈,自恃勇猛盖世把天下群雄都不放在眼里,同时他残暴,多疑,也使他最后兵败垓下兵败,自刎于乌江
  项羽虽然有种种不是但他身上英雄气概,魄力,出色的军事才华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是不得磨灭的,也最值得我们学习敬仰的,他是个英雄,一个有着浓重个人英雄主义的盖世英雄。

暴行
 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记载了项羽集团的六次大屠杀:第一次襄城屠城,坑杀全城平民。第二次城阳大屠杀,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。第三次新安大屠杀,坑杀秦军降卒20万。第四次咸阳大屠杀,杀戮关中平民无计,大烧,大杀,大劫掠,大掘墓。第五次破齐大屠杀,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,大劫掠大烧杀,逼反复辟后的齐国。第六次外黄大屠杀,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,好不容易放弃。
  而项羽的社会政治作为,大体也是六方面:其一,一举恢复诸侯分封制,使当时中国重新陷入战火纷争。其二,恢复战国大煮活人的烹杀酷刑,对说真话者当即一锅煮。其三,杀害郡守,杀害宋义,杀害楚怀王,杀害子婴,杀害全部嬴氏皇族。其四,火烧大咸阳与整个关中,大火三月不灭。其五,大掘秦始皇陵,地面建筑破坏殆尽,地下墓室严重摧残。其六,对关中财货大劫掠,对齐地财货人口大劫掠。

历代评价
  司马迁:“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,又闻项羽亦重瞳子。羽岂其苗裔邪?何兴之暴也!夫秦失其政,陈涉首难,豪杰起,相与并争,不可胜数。然羽非有尺寸乘埶,起陇亩之中,三年,遂将五诸侯灭秦,分裂天下,而封王侯,政由羽出,号为‘霸王 ’,位虽不终,近古以来未尝有也。及羽背关怀楚,放逐义帝而自立,怨王侯叛己,难矣。自矜功伐,奋其私智而不师古,谓霸王之业,欲以力征经营天下,五年卒亡其国,身死东城,尚不觉寤而不自责,过矣。乃引‘天亡我,非用兵之罪也 ’,岂不谬哉!”
  楚国诸老将:“项羽为人僄悍滑贼,诸所过无不残灭。”
  陈平:“项王为人,恭敬爱人,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。至于行功爵邑,重之,士亦以此不附......项王不能信人,其所任爱,非诸项即妻之昆弟,虽有奇士不能用,平乃去楚。”
  郦食其:“项王有倍约之名,杀义帝之负;於人之功无所记,於人之罪无所忘;战胜而不得其赏,拔城而不得其封;非项氏莫得用事;为人刻印,刓而不能授;攻城得赂,积而不能赏:天下畔之,贤才怨之,而莫为之用。故天下之士归於汉王,可坐而策也。”
  高起、王陵:“陛下慢而侮人,项羽仁而爱人。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,所降下者因以予之,与天下同利也。项羽妒贤嫉能,有功者害之,贤者疑之,战胜而不予人功,得地而不予人利,此所以失天下也。”
  刘邦:“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其所以为我擒也!”
  韩信:“请言项王之为人也。项王喑恶叱咤,千人皆废;然不能任属贤将,此特匹夫之勇耳。项王见人恭敬慈爱,言语呕呕,人有疾病,涕泣分食饮;至使人有功,当封爵者,印刓敝,忍不能予,此所谓妇人之仁也。”
  郭嘉:“昔项籍七十馀战,未尝败北,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,恃勇无谋故也。”
  诸葛亮:“昔项籍总一强众,跨州兼土,所务者大,然卒败垓下,死於东城,宗族如焚,为笑千载,皆不以义,陵上虐下故也。”
  刘邵:“若一人之身,兼有英雄,则能长世;高祖、项羽是也。然英之分,以多于雄,而英不可以少也。英分少,则智者去之,故项羽气力盖世,明能合变,而不能听采奇异,有一范增不用,是以陈平之徒,皆亡归高祖。”
  房彦谦:“故蚩尤、项籍之骁勇,伊尹、霍光之权势,李老、孔丘之才智,吕望、孙武之兵术,吴、楚连盘石之据,产、禄承母弟之基,不应历运之兆,终无帝主之位。”
  司马贞:“秦鹿走,伪楚狐鸣。云郁沛谷,剑挺吴城。勋开鲁甸,势合砀兵。卿子无罪,亚父推诚。始救赵歇,终诛子婴。违约王汉,背关怀楚。常迁上游,臣迫故主。灵壁大振,成皋久拒。战非无功,天实不与。嗟彼盖代,卒为凶竖。”
  苏洵:“项籍有取天下之才,而无取天下之虑。”
  范浚:“若籍则无能有是,得范增不能用,得陈平不能用,得韩信不能用,皆使之怨偾弃去,徒以匹夫小勇,欲决雄雌于挑战间,至力蹙势穷,犹将驰杀一二汉将,以见枝能,此楚所以失天下也。然则籍之亡也,又胡望乎天哉?”
  何去非:“项羽之于力尝强矣,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,此所以亡。彼项羽以百战百胜气盖于一时,手袭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,自以天下莫能抗也。观其所赖以为资,盖有类乎力者矣。虽然,彼之所谓力者,内恃其身之勇,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;外恃其众之劲,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。至于阻河山,据形便,俯首东瞰,临制天下,保王业之固,遗后世之强,所谓真力者,彼固莫或之知也。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,燔烧屠戮逞其暴,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,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。......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,此所以亡耳。”
  李晚芳:“羽之神勇,千古无二;太史公以神勇之笔,写神勇之人。亦千古无二。迄今正襟读之,犹觉喑嗯叱咤之雄,纵横驰骋于数页之间,驱数百万甲兵,如大风卷箨,奇观也。”
  蔡东藩:“惟观于项王之坑降卒,杀子婴,弑义帝,种种不道,死有余辜,彼自以为非战之罪,罪固不在战,而在残暴也。彼杀人多矣,能无及此乎!天亡天亡,夫复谁尤!”
  周恩来:“时势之英雄,固若是其众也,然非吾之所论于项羽、拿破仑也。夫二氏,世界之怪杰也。具并吞八荒之心,叱咤风云之气;勇冠万夫,智超凡俗;战无不胜,攻无不取;敌邦闻之而震魄,妇孺思之而寒胆;百世之下,犹懔懔有生气,岂仅一世之雄哉!是犹其勇之著于外也。若其关系于世界之进退,人类之盛衰,又非一时豪俊、二三学者所可同日而语。虽以帝王之尊、宗教之力、金钱之势,莫以易之。故二氏者,吾之所谓造时势之英雄也。”
  毛泽东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: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,放走刘邦;机械遵守鸿沟协定;以及建都徐州。

项羽的诗文

力拔山兮气盖世。时不利兮骓不逝。

骓不逝兮可奈何!虞兮虞兮奈若何!

()
古诗三百首 写人 抒情 感慨

力拔山兮气盖世。时不利兮骓不逝。

骓不逝兮可奈何!虞兮虞兮奈若何!

()
古诗三百首 写人 励志 哲理